受臺風“杜蘇芮”影響,7月29日20時至8月2日7時,北京市遭遇歷史罕見特大暴雨。從氣象監測數據上看,單站降雨量破歷史極值,昌平區王家園水庫降雨達到745毫米,是北京地區有儀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的最大降雨量。
受臺風“??睔堄喹h流、季風和冷空氣共同影響,9月7日傍晚到8日上午,深圳市出現了超歷史紀錄的特大暴雨,截至8日15時,此次降雨打破了深圳市1952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7項極值。
短短1個多月的時間,北京和深圳,兩座一北一南的一線城市,均在今年打破了最大降雨量的極值。
被雨水泡爛的書籍,暴雨中艱難行駛的汽車,風中飄搖的雨傘,這些不僅在感官上給城市人群帶來了強大沖擊,還可能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威脅。
如今,隨著高溫天氣、特大暴雨的接踵而至,全球氣候變化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變得越來越真切。
極端天氣常態化,城市成氣候變化高風險區
全球氣候變化正在無差別地影響著每一個人,這種影響,在城市中體現得更加明顯。
今年8月,北京市防汛救災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一組數據觸目驚心:截至8月8日24時,全市因災死亡33人,全市累計轉移群眾8.2萬余人。
9月15日下午,深圳市寶安區特大暴雨導致東風幼兒園發生內澇,園內有近400名師生需轉移。
如今,南北各地的城市遭遇特大暴雨和洪澇災害變得越來越普遍。根據水利部的統計數據,2006—2021年間,平均每年有100個縣級以上城市遭受內澇侵襲。而且,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2014年,我國有125座城市遭受進水、受淹或發生內澇,2015年和2016年,這一數字分別增加至168座和192座。
除了洪澇災害,還有高溫天氣。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顯示,今年7月和8月全球平均氣溫分別是1940年有記錄以來全球第一和第二熱的月份,今年8月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間的平均水平高出約1.5攝氏度。鑒于全球海水表面溫度居高不下,加上厄爾尼諾現象,今年大概率將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高溫天氣的影響遠不止今年。在全球范圍來看,2022年6月期間,地表溫度超過50℃的土地面積占全球土地總面積的4.23%(超過40℃的占16.77%)。據全球媒體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8月8日,半年多時間全球已有至少3327人因高溫天氣死亡。
當氣候變化演變為氣象災害時,城市所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人們在洪水和高溫等氣象災害面前的無助顯而易見:戛然而止的生命、突如其來的意外和無力自救的困境。
實際上,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城市的興衰變遷與氣候和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敖陙?,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常態化,城市地區已成為氣候變化的高風險地區?!敝袊鐣茖W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鄭艷告訴中國環境報記者:“氣候變化加劇‘城市病’,這也意味著城市是推進氣候適應行動的重點地區,而在推進氣候適應行動的過程中,氣候適應性城市建設試點十分重要?!?/p>
首批28個城市試點取得積極成效、積累有益經驗
2017年,我國啟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28個城市試點。首批開展試點的城市是按照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劃分東部、中部、西部三類適應地區,根據不同的城市氣候風險、城市規模、城市功能,如超大或特大城市、三角洲城市、沿海沿江臨湖城市、旅游城市、荒漠化、石漠化地區城市、港口城市等選擇出來的典型城市。
在鄭艷看來,第一批試點城市在普及適應理念、創新工作機制、強化重點領域適應行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也積累了有益經驗。比如,試點城市都編制了試點實施方案,基本設立了氣候適應型城市領導小組協調機制,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試點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理念和認識。78%的試點城市建立起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發布系統,44%的試點城市建設完成氣象防災減災智慧管理平臺、天氣監測預警業務平臺等。
其中,首批試點中的浙江省麗水市建成國家首批生態文明試點示范城市,在全國首發空氣環境健康指數(AQI),被授予全國首個“中國天然氧吧城市”,不僅如此,還積極探索基于自然解決方案(NBs)的氣候適應路徑,將95%的國土空間劃為生態功能保護區;發揮麗水的特色稟賦,在構筑江河防洪排澇體系的同時,利用城市地下水溫差,為緩解夏季城市熱島提供“水冷系統”。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持續,城市地區氣候風險突出,氣候適應能力建設欠賬仍較多。鄭艷指出:“我國大多數城市仍缺乏氣候風險防護意識,也沒有制定專門適應氣候變化規劃,多部門協作的適應決策機制尚未建立,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尚待完善,社會公眾對氣候適應認知不夠,社區適應有待加強。這些因素使得中國城市在氣候變化影響下顯得尤為脆弱,因此需要結合城市實際、體現城市特色,突出‘一城一策’,穩步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p>
深化氣候適應性城市建設試點,鼓勵國家級新區申報
不久前,我國新一輪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申報工作啟動。生態環境部等八部門下發《關于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的通知》(下稱《通知》),鼓勵2017年公布的28個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繼續申報深化試點。不僅如此,《通知》還進一步明確試點申報城市一般應為地級及以上城市,鼓勵國家級新區申報。
在鄭艷看來,《通知》中明確試點申報城市應為地級及以上城市,這是為了便于在政府的主導下推進試點工作。2017-2020年開展的第一批28個試點,包括了個別縣級市和城區試點,對于制定氣候適應規劃的要求而言,在規劃等級和地域范圍上有點偏小了。而此次試點實際上涵蓋范圍非常廣泛,城市人口規模從20萬到1000萬以上均包括在內。這一趨勢, 可以鼓勵更多城市積極申請試點,充分體現我國城市在地域、人口、發展水平等多個維度的代表性。
《通知》還提到要鼓勵國家級新區申報,以位于陜西的西咸新區為例,于2017年入選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在創新氣候投融資途徑、開展海綿城市和地下管廊城市等協同試點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鄭艷介紹:“國家級新區在生態城市建設、氣候風險防范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起點和建設標準,能發揮示范創新的引領作用?!?/p>
下一步,完善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強化城市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加強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管理,優化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氣候韌性,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保障城市交通安全運行等,都將是接下來深化試點要聚焦的重點任務。
?。ㄔ瓨祟}:特大暴雨、高溫天氣之下,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刻不容緩)
?。▉碓矗褐袊h境 作者:肖琪 責任編輯:顏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