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記者從國家氣象中心了解到,中國氣象局制定發布《氣象災害風險預估業務試點建設方案》一周年之際,國家氣象中心牽頭研發的短期氣象災害風險預估業務取得初步進展,推出氣象災害綜合風險預估國家級指導產品以及分災種、分行業、分區域、分時段氣象災害風險預估國家級指導產品等5類產品,于4月22日正式亮相全國天氣大會商,并應用于今年汛期決策氣象服務報告中,實現“氣象數字”向“具體影響”的轉變。
“風險預估是天氣預報向影響預報的延伸,進一步分析研判了未來天氣對生產生活有哪些影響及影響程度,是未來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眹覛庀笾行臍庀蠓帐腋敝魅瓮趵蚱冀榻B,這是一項創新型業務,需要從零開始建立風險分級標準、業務啟動流程和實施規范,創建風險評估的產品、表現形式、文字內容、用語規范等。
目前,短期氣象災害風險預估業務涵蓋臺風、暴雨、高溫、暴雪等9個災種,可逐日生成包括氣象災害綜合風險等級、主要氣象災害、綜合影響、可能造成的災情以及防災減災對策建議等在內的24、48、72小時產品,覆蓋全國所有省份,初步達成1天至10天氣象災害影響預估定時、定點、定量的目標。例如,在今年第5號臺風“杜蘇芮”登陸福建、第11號臺風“??睊讹L帶雨撲向廣東等重大過程服務中,對其風險評估時,風災、內澇地區全部風險點位與實際情況基本吻合。
“當然,現在的氣象災害風險預估只是暫時到了一個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眹覛庀笾行母敝魅握陆ǔ芍赋?,風險預估最終會走向“影響預警”,在現有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深化研究氣象災害、承災體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等,屆時公眾從原來只知道明天午后會出現強降雨,到清楚獲悉某條公路通勤時間可能因為降雨引發內澇而比平時延長一小時的信息,能夠更好地安排出行。
?。ㄗ髡撸簠腔?王震 責任編輯:張明祿)